碧云寺金刚宝塔(北京的四座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常见的八种佛塔样式之一,其形制最早来自印度的佛陀迦耶佛塔,模式为在同一个方形台座(金刚座)上,竖立五座佛塔。主塔体形高大,位于正中央;四隅各建一低矮小附属塔,共同拱卫中央。金刚宝座塔表现的是密宗金刚界曼陀罗,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届,即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各方主佛。从严格意义上讲,北京只有四座金刚宝座塔,样式各异,各俱特色,具体建造时间顺序如下。

印度的佛陀迦耶塔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明成化九年(1473))

明初,依西番(印度)僧人晋献的佛塔样式敕建,是现存最古老的金刚宝座塔实物,也是最精美的一座。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中心主塔最高点距地面15.7米。台座及塔身外墙甃石,上刻有梵像、梵宝、梵语、梵饰等,工艺复杂,雕工极其精细。方形台座室内为中心柱式的砖拱券殿堂,南北辟券门,并设有室内楼梯可登至台座顶面。
台顶竖立五座高塔,中央主塔最高,四隅小塔略低。虽体量不同,但形制一致,均为汉地常见的密檐式。南侧中央的方形圆顶小亭内含楼梯出屋面的出入口,为清乾隆时增建。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

位于依山而建的香山碧云寺中轴线的最末端,雄踞寺内地势最高处,俯瞰远方,气势雄魂。总高34.7米,是最高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周围群山环绕,古木葱茏,环境清幽。塔最下部为两层石砌台基,其上建金刚台座。平面长方形,近似“土”字,台座内现藏有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台座外墙甃石,亦有雕刻,虽为清乾隆时期石雕的精品,但总体感觉不如五塔寺精美且耐人寻味。
台顶前端附属部分为藏式,左右各有一座小型瓶式喇嘛塔,中间为一小型金刚宝座塔,内含楼梯登台顶的出入口,做法类似五塔寺。台顶后端主体部分为汉式,高竖五座密檐式塔,一主四附,形制相同。主塔塔刹处亦辟眼光门,做法新奇不常见。
玉泉山妙高塔(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位于玉泉山北峰峰顶的妙高寺内,属清“三山五园”中“静明园”内之一景,是一座金刚宝座式喇嘛塔,也是唯一一座外墙未甃石材的金刚宝座塔。主塔白色,明显比周边四座附属塔壮硕,总高约17米,向上耸立如锥,故俗称“锥子塔”。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庆祝乾隆的70大寿,六世班禅从后藏日喀则千里迢迢前往承德避暑山庄。祝寿结束后跟随乾隆一起回到京城。乾隆特意安排六世班禅驻锡于原为达赖修建的西黄寺内。同年11月,六世班禅不幸身染天花,圆寂于西黄寺,朝野上下震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颁旨于西黄寺内建造六世班禅的衣冠塔——清净化城塔用于纪念,故此塔又称“班禅塔”。
“清净”一词语出自格鲁派的经典佛经《阿毗达摩俱舍论》,“诸事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化城”是指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所不能,于是在途中变化城池使人休息。“清净化城”意为远离一切罪恶、烦恼及尘垢,引导众生觉悟成佛的场所。
清净化城塔是一座汉白玉砌筑的金刚宝座式塔,高近25米。藏式主塔位于“亚”字形折角台座的正中,四座汉经幢式小附属塔分布四隅。它是北京最后一座皇家敕建的金刚宝座塔,也是最具特点的一座。它摒弃了以往金刚宝座塔中的五座塔无论主从和位置,整体风格均统一的一贯做法,而改为中间主塔为藏式,周边四座小附属塔为汉经幢式的混搭风。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建筑风格融于一体的设计,显示出乾隆安抚蒙藏、团结疆域内各民族的政治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