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的功效与作用(每日一味中药——薏苡仁)
薏苡仁按药物分类是属利水渗湿药中的利水消肿药。
薏苡仁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子。生用或炒用。
【处方用名】
薏苡仁、苡仁、薏仁、生苡仁、炒苡仁、米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本品甘淡利湿,微寒清热,故可清利湿热,且兼有健脾清肺作用。为清补淡渗之品。
1、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常配木瓜、滑石、猪苓、茯苓等同用。也可与糯米煮粥服食。若脾虚泄泻,又常配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
2、祛湿除痹:用于湿滞经络的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寒热均用。湿重者配苍术、黄柏、牛膝同用。寒重者配麻黄、杏仁、甘草同用。热重者配防己、络石藤同用。也可单用苡仁为末煮粥,日日食之,对风湿痹痛,日久不愈更为适宜。
3、清热排脓:用于湿热壅滞的肺痈。治肺痈咳吐脓痰,可配苇茎、冬瓜仁、桃仁同用。用治肠痈,又可配败酱草、牡丹皮、附子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常配杏仁、白豆蔻、半夏、厚朴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30克,煎服。本品药力缓和,用量须大,宜久煎。健脾炒用,其余生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及孕妇忌用。
【药效比较】
茯苓、薏苡仁均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之功效,可用于水湿内停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和脾虚湿胜的水肿泄泻,但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能宁心安神,用于痰饮内停及脾虚的心悸失眠等证;薏苡仁祛湿作用较强,药性偏凉,又可清热排脓,祛湿除痹,用于湿热壅滞等肺痈、肠痈和湿痹拘挛等证。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伸屈,风湿痹,下气。”
《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
《本草新编》:“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胜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证,用薏苡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祛湿之味,未有不速于起效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药物成分:含薏苡仁油、薏苡仁脂、甾醇、氨基酸、糖类、维生素B1等。
药理:有收缩子宫和解除肌肉痉挛作用,并能解热、镇静、镇痛。煎剂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薏苡

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