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45年致追梦人丨郑春娟:一株“深圳榕”的光阴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08:50:00    

清晨的盐田街头,63岁的郑春娟身着义工服穿行于高楼之间。榕树荫下,她仰头指向烟墩山国际友好公园的方向:“那里有棵榕树,是我和丈夫在1990年亲手种在盐田幼儿园的,如今它和深圳一样长成了参天模样。”

36年光阴流转,从幼儿园教师到义工队组建人,郑春娟扎根盐田。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浓缩了无数普通深圳人的缩影——来了就是深圳人,是选择;我与深圳共成长,是历程;个人与城市互相成就,是答案。

1

播种

在荒芜里种下希望与绿荫

1989年,郑春娟的丈夫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她追随丈夫来到盐田幼儿园任职。当时盐田尚未设区,盐田幼儿园所在地隶属沙头角管理区,1990年与罗湖区合并,更名罗湖区盐田街道。

▲上世纪90年代,郑春娟(前排右二)在盐田幼儿园留影。

“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路灯稀疏得像星星”——这是特区拓荒岁月留给郑春娟的盐田初印象。郑春娟任职的盐田幼儿园是盐田当时唯一一所幼儿园,简单的两层半矮楼,一楼是教室,总共3个班,8名教职员工要负责百余名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二楼有个杂物间改的宿舍,摆张床就转不开身,卫生间都要与孩子们共用。

“白天在一楼教书,晚上在二楼睡觉,幼儿园就是家。”郑春娟回忆道。这逼仄的“家”,正是深圳经济特区起步时无数创业者与建设者共有的生活剧本。

一个班平均只有两名老师,不仅要教语文、数学、画画、唱歌、体育,还要管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哪个小孩尿了裤子,要亲手洗好晾晒;厨房忙不过来时,老师还得去帮忙炒菜、盛饭。郑春娟笑着说:“我们是集保姆、老师、勤杂工于一身。”

初来深圳,郑春娟在寂静的夜晚难以入眠,窗外没有明亮的灯火,只有远处农房偶尔的星点微光。“来的时候想过离开——到处黑黢黢的,还不如老家!”但一想到明天还有一百多个娃娃需要她、等着她,郑春娟便劝慰自己:“深圳人哪有怕苦的?咬咬牙,生活就亮堂了。”这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她和无数同路人。

面对幼儿园周围荒芜的景象,郑春娟心中萌生了“造绿”的念头。她发动丈夫及其单位的团员来幼儿园搞建设,铺草坪、种树苗。1990年,她和丈夫在幼儿园饭堂门口亲手种下一棵榕树,这抹稚嫩的绿意,后来长得郁郁葱葱,成了孩子们课间最爱聚集玩耍的地方。

30多年过去,榕树已亭亭如盖,在2023年盐田幼儿园扩建时被移植到烟墩山国际友好公园,继续见证盐田的变化。

2

抽枝

城市年轮里的共生印记

风催木长,树冠越过园墙的时候,盐田区政府的牌匾也已挂起。1998年,罗湖区盐田街道正式更名盐田区盐田街道,幼儿园扩至十余班,添了钢琴、电脑,新来的保育员接过了老师手中洗晒尿布的水盆——这是特区精细化发展的一个细微投影,专业分工带来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在幼儿园工作的10多年里,郑春娟坚持一项特别的工作:家访。

“不是只对表现不佳的孩子家访,每个小孩都要家访。”在公共交通不便的年代,郑春娟徒步穿梭于盐田的街巷,最远的单程要走半个小时,但是她却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因为她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塑造未来深圳人的起点。

作为同时掌握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和粤语的老师,郑春娟用方言安慰胆小的孩子,一句乡音叩开无数心门。口口相传下,家长都争相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这份耐心与责任感,是无数特区教育工作者为这座城市未来默默耕耘的普遍写照。

盐田的巨变在上世纪90年代悄然加速。郑春娟亲眼见证了盐田港巨轮往来,集装箱堆场取代滩涂;商品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公交从人力售票的竹椅车升级为无人售票的空调巴士;昔日坑洼的土路铺成柏油大道……郑春娟调侃道:“以前去沙头角,坐巴士要跳半天‘摇摆舞’,现在地铁10分钟直达。”

郑春娟一家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工资提高了,从单位宿舍搬到了商品房;2008年,郑春娟从幼儿园进入社区工作站,她挎着计生登记本走街串巷,亲历经济特区人口管理的转型与变迁。

3

成荫

凡人微光汇聚志愿之都

2013年,50岁的郑春娟退休了。但社区工作人员一句“阿姨,来建个义工队吧”,让她开启了第二段人生。她从培养幼苗的园丁,转型为播撒文明种子的城市守护者。

凭借社区工作经验,郑春娟成功组建沿港社区义工队,从十几人起步,逐步壮大。“最早是站马路口劝导交通,后来搞环保,捡垃圾、巡查沟渠……”烈日下的每一次弯腰,街头的每一句劝导,都化作盐田文明底色的鲜活注脚。

▲退休后,郑春娟(左一)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除此之外,郑春娟还加入了中英街雷锋爱心义工队、盐田区反邪教义工队,积极参与深圳市控烟社会监督、拘留所帮教、国民体质测评等众多志愿活动,一周7天,她有5天在义工岗。12年来,累计组织志愿活动2536场次,个人服务时长超8700小时,她先后获评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百优志愿者”、盐田区“五星级文明大使”“环保达人”“文明达人”……荣誉纷至沓来,她却朴实回应:“每当我帮助到别人时,我就感觉很开心。”这份“助人即悦己”的纯粹,正是深圳能成为“志愿之都”的深刻社会基础与市民精神源泉。

郑春娟

郑春娟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普通盐田人的30年,更是深圳经济特区45载壮阔篇章中一首由无数普通人谱写的交响诗。在郑春娟身上体现了“深圳梦”最本真的模样: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始于微末的坚持与爱,是紧随城市发展的脉动,在各自岗位上扎根、抽枝、成荫,最终汇成一片能滋养整座城市的生命森林。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实习生 胡雨轩

相关文章

2025-07-23 08:50:00
2025-07-22 11:05:00
2025-07-19 06:40:00
2025-07-12 19:34:00
2025-07-04 1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