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0.6秒破冰!中国混动黑科技征服“寒极”
寒风呼啸,呵气成冰。在素有“中国寒极”之称的黑龙江漠河,气温低至-40℃。一辆搭载马赫电混PHREV的测试车静静停在雪原上等待启动指令,指令下达的一瞬间,车辆在冰天雪地中瞬间启动,发动机轰鸣声划破寂静……
在现场测试的过程中,车辆在极端低温下还能保持优秀续航表现和强劲稳定的动力输出。在极寒天气下静置12个小时后,仍能在0.6秒内顺利启动。回忆起今年初,马赫动力在漠河的“极寒”测试的场景,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中心副总工程师李钾还激动不已。“在极寒测试中,动力系统的优异表现说明我们克服了新能源车在低温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新能源动力总成技术副总工程师李钾介绍马赫动力发动机。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在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李钾指着展示台上的发动机介绍,“测试车上搭载的就是这款行业首个热效率突破4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在-40℃环境下冷启动时间比国际竞品快30%。”
从实验室到雪原,“中国心”的硬核底气在于创新。作为行业第一个热效率达到45.18%的混动专用发动机,马赫动力用四项颠覆性技术树立新标杆:业内率先将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带入混动领域,增压效率提升7%;低压冷却EGR率突破30%,提升混动发动机使用热效率;全球首创高压四次喷射技术,让燃油雾化精度达毫秒级,提升燃烧效率;184克的行业领先超轻活塞,让发动机机械能量损失降到最低。

马赫动力系列产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针对新能源车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骨折’的顽疾,充分考虑极寒下散热特性,从材料结构等多维度提升动力电池保温性能,彻底改写新能源车‘怕冷’的历史。”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中心总监叶晓明介绍了东风的三大独创解决方案:通过电池模块与箱体框架梁之间增加新型保温材料,在冷却板底部粘贴多孔发泡材料,将电芯和冷板与底护板进行热隔离,避免电芯热损失,实现整体保温,保证动力电池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能力;电池脉冲自加热技术,改善极寒下电池的低温性能,实现低温充电时间降低40%;独创的AI能量分配策略,在电量归零前,自动启动“求生模式”,实现精准分配剩余电能,避免车辆馈电抛锚。

马赫动力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人民网记者 周雯摄
在测试基地的荣誉墙上,五座“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奖杯与崭新的“世界十佳电驱动”证书交相辉映。
“我们累计申报了650项专利。”李钾说,成就背后,是研发团队每3天诞生1项发明的创新速度。
发动机的轰鸣不仅宣告中国汽车工业突破“极寒禁区”,更展现了高端制造领域的“中国方案”。“这条完全自主的动力链,正在重塑全球混动技术竞争格局。”东风研发负责人表示。(周雯、梁秋坪、王晓啸、郭婷婷、周恬、周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