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政策+技术+估值”三重共振!医药行业拐点将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00:00    

来源:侃见财经

进入2025年以来,A股的聚光灯似乎总被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占据。

不过,当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大科技时,一个被市场冷落的板块正悄然酝酿反转——它就是医药行业。

过去四年,医药行业经历了政策调整、估值下杀、业绩筑底等多重考验,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跌幅超过40%。但是,至暗时刻往往孕育新生:2025年一季度,医药行业在政策、资金、市场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拐点的信号。

政策端,国务院《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创新药提升至“新质生产力”战略高度;

资金端,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自2024年四季度起环比连续增长,2025年1月融资额达53.04亿元,环比增幅14.11%;

市场端,申万医药板块市值占比已降至6.06%,医药行业标的在全部公募基金重仓占比为8.85%,全市场配置比例触及2012年以来最低点。

从目前来看,在政策、资金和市场的三重共振下,医药行业的“配置底”或许已经出现。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经历四年深度调整后,当下的医药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并且现在也正是十年一遇的布局窗口。华夏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简称:科创医药ETF基金 认购代码:588133,交易代码:588130)4月7日趁势发行。

医药行业“拐点”来临

政策发力

过去四年,一轮又一轮的集采降价让医药板块折戟沉沙,再叠加医疗反腐、DRGs控费等政策冲击,医药生物指数一度跌至十年低位。

不过,就如开头所说——至暗时刻往往孕育新生。经历了行业的深度出清后,如今的医药板块已经催生出了结构性机遇。

从近期发布的重要支持政策来看,医药生物领域中的研发型企业将继续得到政策重点支持,其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创新药战略高度提升,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医保政策上,创新药在医保局的控费2.0政策DRGs中享受豁免权。政策调整背后,是上层希望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医保资金支付与医药类企业经营取得平衡,医药创新支持政策针对性强、力度大,差异化创新、国际化创新、临床价值高的创新是政策重点鼓励方向。

敏锐的资本,已经提前察觉到了政策转向背后的机会。近期,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环比持续改善,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5年1月国内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约53.04亿元,环比增长14.11%,自2024Q4起月度环比持续改善。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持续支持生物医药在内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在科创板、港股市场通过IPO、定增及配售方式实现融资渠道将重新打通。

从“跟随”到“领跑”

当然,政策的转向只是开始,真正驱动医药行业反转的,其实是中国医药企业从“仿制跟随”到“全球领跑”的质变。

据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8月,中国在研新药管线数量高达5380个,其中带有FIC(first in class)标签的管线数量为1762个,这两项数据都略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数量之外,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质量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按不同赛道研发进度筛选TOP1和TOP3排名新药占比已分别高达25%与43%。

底部反转

除了政策转向和研发实力增强以外,经历多年调整后带来的低估值,也让医药板块的“底部反转”有了更大的可能。

目前,医药板块性价比显著,截至2024年底,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保持在25-35倍之间,四季度随着市场整体的快速反弹,医药板块估值水平有一定小幅提升,从过去十年来看,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率处于底部区间;而在各细分领域中,医疗器械、创新药等方向的PE都已回落至历史低位,

整体而言,无论是政策转向还是自身实力增强,抑或长期调整后带来的低估值,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医药行业的“拐点”其实已经来临。

把握行业反转的精准工具

面对医药行业“政策拐点+技术突破+估值洼地”的三重共振,我们该如何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正在发行的华夏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认购代码:588133,交易代码:588130)为看好该领域的投资人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核心龙头

资料显示,华夏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以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为跟踪对象,该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其他生物业等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从指数编制上看,科创生物有以下亮点很多,最值得关注的例如:

样本范围配合科创板上市特点纳入红筹企业;

样本空间标准微调,龙头上市企业样本纳入时间流程显著缩短;

成分股数量仅为50只,优选核心龙头。

强聚焦

目前,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的前三大行业权重占比92%,医疗器械板块权重占比最高达40.6%,包含18只成分股;化学制药板块权重占比34.4%,包含14只成分股;生物制品板块权重占比17%,包含11只成分股。放大标的看,该指数在制剂、设备、耗材及生物制品等需要高投入、长研发周期的高端医疗技术领域占比达78.8%,在医疗服务、医药流通等子方向相较医药行业整体占比显著降低。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截止2025.3.3

高成长

近年来,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凭借着“高成长+高弹性”这一特点,获取了超额的历史收益。

根据wind数据显示,自科创生物指数基日以来,对比300生物与800生物在长周期表现中具备较好的相对涨跌幅数据。截至2025年3月3日,分别具有23.68%与18.28%超额表现,在医药类资产表现较好的周期相对涨跌幅数据更加突出。在行业上行周期中,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弹性特征尤为突出——在2020年、2021年及2024年医药行业资产大幅上涨时期,科创生物指数最大涨幅分别为90.02%、56.83%、51.06%。

高毛利

除了具备“高成长+高弹性”的特点之外,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的盈利质量也明显领先。截止2024Q3,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成分股的销售整体毛利率为68.79%,大幅领先于中证医疗、CS创新药以及300医药的48.48%、35.65%和32.21%。尽管经历2023年反腐及院内整治等事件冲击,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成分股在2023H2及2024H1快速修复并再创营收新高,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自2022H1至2024H1科创医药营业收入由476亿元增长至576亿元,复合增速达10%。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截止2025.3.3

再回到基金本身,作为国内唯一连续8年获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的机构,华夏基金在指数化投资领域积淀深厚。

资料显示,2024年华夏基金在指数业务方面精进提升,通过主动管理赋能产品创设,积极构建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研究+服务+策略”指数投资能力体系。截至2024年底,华夏基金权益指数规模达7479.2亿元,排名行业第1。2024年大幅增长2766.7亿元,增幅为58.7 %,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医药行业已经临近拐点,而这个至暗时刻往往是长期投资者的黄金买点。当下,医药行业正面临着政策红利释放、估值处于洼地、创新成果井喷的三重驱动,华夏科创医药ETF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生物医药“硬资产”的高效工具,我们不妨借道这一指数利器,与中国医药创新的星辰大海同行。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所提及成分股不作为推荐,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购买前请认真阅读 《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养老”的名称不含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本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文章

2025-04-07 20:19:00
2025-04-07 17:48:00
2025-04-07 11:23:00
2025-04-07 10:43:00
2025-04-07 1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