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600名村支书赴潍坊寿光探寻乡村治理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9:18:00    

大众网记者 刘建永 通讯员 王旭 潍坊报道

近日,来自青岛平度市的1600余名村党支部书记分四期走进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在“中国蔬菜之乡”的土地上,探寻基层治理的“寿光密码”。这场跨越县域的“取经之旅”,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对接,更折射出寿光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以人才为砚,在基层治理画卷上书写的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从“散沙”到“堡垒”的蝶变之路

在寿光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的办公室里,整齐陈列着合作社章程、党员积分管理台账和村民分红明细。这个曾经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 4.3 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秘诀就在于党支部领办‘三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合作社里。”李新生的话,道出了寿光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党建引领下的治理跃迁。

多年来,从“支部领路、党员带头”的初始探索,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责任田”等措施的迭代升级,寿光构建起“党建+产业+治理”的深度融合模式。面对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寿光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实施“雁归计划”回引在外能人,建立后备人才库,通过“市镇联审”“动态调整”等机制,锻造出一支“能带富、善治理”的头雁队伍。通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治理链上,寿光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30%的村超过50万元,基层党组织从“无人听”到“一呼百应”,实现了从“散沙”到“堡垒”的质变。

产业赋能:从“单打”到“共富”的治理逻辑

走进稻田镇崔岭西村的智能温室,手机APP实时监控温湿度,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运转,这片曾经的传统农田如今变身“数字农场”。村民崔文亮以5亩土地入股园区,每年不仅能获2000元租金,还能享受合作社30%的利润分红。“现在不用下地干活,收入反而翻了番,有矛盾大家坐下来商量,日子越过越舒心。”崔文亮的获得感,正是寿光“产业兴村、治理强村”双轮驱动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蔬菜产业的“风向标”,寿光的基层治理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一方面,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主导制定37项行业标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标准化、智能化迈进;另一方面,创新“田间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机制,将产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矛盾化解在一线。数据显示,寿光市90%以上的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形成“发展靠产业、治理靠民主”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赋能工程

平度市东阁街道玉泉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汉军寨自然村党支部书记王守都跟着讲解员走进崔岭西村史馆,墙上“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活教材’,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经验,让我们知道怎么把‘寿光模式’用到自己村里。”王守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支部领办合作社流程”“人才回引政策”等要点。

作为农业农村部“耕耘者振兴计划”定点机构、山东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基层党建工作教学示范基地,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立足潍坊、面向全省高标准打造了143个现场教学点,构建起了“理论+实践”“专家+乡土”的特色课程体系。从部委专家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到“田秀才”分享大棚管理经验,从观摩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科技应用,到蹲点学习东斟灌村的民主议事机制,学员们在“可触摸、可复制”的教学链中汲取养分。自成立以来,已为全国28个省份培训学员7万余人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基层干部“孵化器”,“寿光模式”也正通过这个“窗口”走向全国。

从“一棵菜”的产业突围到“一盘棋”的治理升级,寿光用30余年的探索证明: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党建引领,关键在人才支撑,根基是产业振兴。当平度1600余名村支书带着“寿光密码”踏上归途,这场跨域赋能的实践,正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动人的注脚——在希望的田野上,只要找准“他山之石”,必能雕琢出属于自己的“振兴之玉”。而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更多追梦者的到来,让“寿光模式”的光芒,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

相关文章

2025-04-21 19:18:00
2025-04-21 18:45:00
2025-04-21 16:10:00
2025-04-21 14:51:00
2025-04-21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