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鱼航员”再上太空,这次它们有了新变化
目前,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4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斑马鱼将乘坐神舟二十号飞船再上太空。与前次任务不同的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英贤团队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强团队联合,将对这批“鱼航员”开展失重性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的蛋白稳态调控研究,这将是国际首次利用实施基因敲除的斑马鱼开展的在轨实验。

在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我国科研团队在空间站建立了斑马鱼和金鱼藻的二元水生生态系统。该系统在轨稳定运行了43天,创造了国际上迄今水生生态系统空间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还实现了斑马鱼在轨产卵。
“这项实验有效验证了空间站内是可以饲养斑马鱼的,为后续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由于前次实验未回收斑马鱼样本,这些斑马鱼个体在太空生活期间,机体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并不知晓。”王强说,新一批斑马鱼则带着全新的任务上太空,其中包括了常规的野生型斑马鱼,以及实施了基因敲除的斑马鱼。
这批斑马鱼被敲除的基因,经过该项目团队十余年的研究,在地面验证了该基因能够对抗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现象的发生。“此前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地面开展模拟失重实验,相关现象在空间站上究竟能否得到验证,大家都特别期待。”王强表示。
我国太空探索的脚步行稳致远,如何有效围绕骨丢失等问题开展针对性防护,是科研团队期待解决的关键一环。在太空遨游后,这些“鱼航员”还将随着载人飞船返回舱被带回地面,进一步开展体内真实环境的蛋白质、基因等分子层面研究。作为高等脊椎动物,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似性超过80%,病理条件下它们体内的变化与人体相似,可以为航天医学研究提供帮助。
“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现象不仅存在于空间站的长期在轨驻留之中,未来我们还将开展载人登月,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相关研究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王强表示,当相关分子机制得到有效解析,这些关键靶点有望用于针对性开发药物,从而实现“天为地用”,为地面上长期卧床人群的骨丢失问题提供助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