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建好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衔接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22:00    

中国教育报记者 任朝霞

3月2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适配度。这标志着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正式拉开帷幕。据介绍,未来这项改革将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实施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计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建好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衔接点”。

精准对接,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招工难”……近年来,高校传统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错配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才能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

地处临港新片区的上海电机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重点布局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及新材料、数字经济四大特色专业群,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和学业指导中心,联手企业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校企携手培养的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职场“即战力”,受到企业的欢迎。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努力围绕产业需求输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质量应用科研成果。”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介绍,学校遴选机械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开展全方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并期望通过试点改革带动全校其他学院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为及时有效地给学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把脉掌舵,上海电机学院建立包含“学校—学院—专业”三层级的办学与产业需求反馈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行业企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从体制上改变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

上海电机学院首届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有3位来自高校,有6位是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负责人。

将面向美丽健康产业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合并为大类招生;将智能技术学部现有的17个专业停招、合并为11个专业,分成智能制造组和智能信息组实施招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此次参与试点的也是该校的“王牌”。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为契机,学校把原有的9个学科性工科学院实质性重组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2025级开始从按学科大类招生转变为按行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按企业岗位所需定向分班,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强化实践,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

大一选专业,大二选产业,大三选企业,大四选就业……根据上海电机学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每年都必须参与综合实践:大一1个月开展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大二2个月在校内工厂开展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教学,大三3个月进行驻企顶岗锻炼,大四4个月驻企开展毕业设计。

“本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龚思怡介绍,学校已与几十家优质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现场工程师工作站”,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尤其是走出校园,入驻到企业里去“真刀真枪”解决真问题,在“一线战场”锤炼“货真价实”的本领。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校创新“工学交替、知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双主体”,通过“引企入教、引教入企”,实施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实现岗位需求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应用场景、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四对接”。试点专业的学生4学年内要交替进阶完成5个模块16个月的实习项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为首批试点学院,建立微专业型“卓越产融学院”。“卓越产融学院”面向产业链或岗位群,根据不同岗位所需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要求,由各二级学院对口主导产业设立若干“产融分院”。学生以“虚拟班”形式编入对应的“产融分院”,共同修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制的“微专业+微课程”或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驻企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所修学分可转换为原专业选修课学分,动态匹配企业全产业链多岗位需求。

跟踪评价,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

人才培养的质量,到底该如何评价?此次改革试点中,上海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的成效作为学校办学绩效的主要考察指标,让企业成为评价主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门成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的发展进行长周期跟踪评价,构建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职业发展、实际服务贡献度、特色优势显示度等为评估重点的办学评价新模式,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各校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评价机制方面,也更加突出对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成效评价。

上海电力大学聚焦学校资源投入与教师职称评定,构建联动改革机制。该校推进试点学院及专业新进教师“住企实践”,学校专业教师被聘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出任企业兼职技术人员。同时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学校陆续聘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标准开发人员、行业技能突出人才作为学校导师或兼聘教师。

在教师评价方面,上海电力大学针对试点改革学院教师单独设置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突出教师实践方面的考核,如实践能力、实践业绩和实践教学水平等,适当减少学术型考核指标,对教师培训考证、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学习、专利开发项目、工程开发项目等给予更多考虑,赋予更多权重。同时,还修订现有职称评审制度文件,充分考虑试点改革学院及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及聘任通道,重点突出教师实践教学成果的认定。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2025-04-02 06:21:00
2025-04-01 23:06:00
2025-04-01 19:21:00
2025-04-01 17:42:00
2025-04-01 1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