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傅山留在龙山的夙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07:00    


龙山石窟 刘 勇 摄

龙山道教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纯道教石窟,发端于唐永徽至开元天宝年间(650-755),凿有2个洞窟。到元太宗六年(1234)夏,道士宋德芳游龙山,用6年时间在唐2窟旁再开凿5窟。明正德年间(1506-1521),有道士再开凿2窟,形成了3层9窟的规模。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别为虚皇龛(第1窟)、三清龛(第2窟)、卧如(龙)龛(第3窟)、三天大法师龛(第4窟)、玄真龛(第5窟)、七真龛(第7窟)、三皇龛(第8窟)及2座辩道龛(第6、9窟),雕塑达65尊之多。与石窟遥相呼应的是始建于唐代的昊天观,俗称静居观,元代宋德芳重建,明正德初年重修,惜已不存。但作为历经几个朝代开凿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既是对道教这一本土文化的传播,也反映出元、明之际道教全真派在太原讲经传道、炼丹、修行的盛况,同时石窟中遗存的诸多元代题记,也成为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与元代雕刻、书画与文学艺术的重要实物依据。

宋德芳(1183-1247),字广道,号披云子,山东莱州掖城人。自幼出家为道,初师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后又拜全真七子中的另一人丘处机为师,成为其门下高足。他曾于元太祖十四年(1219)随丘处机赴西域乃蛮国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总领道教,宋德芳为教门提点。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芳遵师遗志于平阳玄都观校刻道教经典,历时8年往各地搜罗佚籍刻成《玄都宝藏》7800余卷,其间,于元太宗六年(1234)游太原西山,依昊天观故址与古窟(第4、5窟),与师兄弟李志全、弟子秦志安历时6年重建昊天观,开凿5窟。第三窟传为宋德芳羽化之地,卧如(龙)龛内雕刻侧身卧像一尊,头东足西,闭目沉思,泰然安详。著有《乐全前集》《乐全后集》,被元乃马真皇后赐号“玄都至道真人”,后再追封“玄通弘教披云真人”。

宋德芳主持扩建龙山石窟,道教在太原达于鼎盛。关于宋德芳是否羽化于龙山第三窟,明代王朝简曾有《披云洞》二首阐发己见:

试问披云何处居,苍山洞里自清虚。

寻真贱役来相访,得见神仙石镂书。

神仙何日起家缘,此洞开来五百年。

满壁玄书今尚在,苍山老树总依然。

傅山《披云子诗词》手稿

其实,宋德芳羽化龙山第三窟并非虚言。傅山先生曾有《披云子诗词》手稿传世,今藏于山西博物院,收录于2016年4月版尹协理先生主编的《傅山全书》中:

宋道人者,自号披云子,隐于太原之卧虎山。当羽化时,题其诗于石洞之壁,云:“这个形骸须大,已是一场灾祸。被谁节外生枝,强要换成那个。更分假像真容,又是多重罪过。近来耳目昏花,毕竟有些甚么。”又有《雨淋淋》词传于世,云:“高山流水,叹世间知音有几。终南万里,烟霞归去也。岁云暮矣,柱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快乐谈,清净家风,一片灵台茔如洗。就中妙处因师指。下工夫,战退如常鬼。匣藏三尺剑,雷电交,火龙飞起。”予家藏久矣,思欲勒诸石,□□同好,甲申之后遂寝其事。噫,可嘅也夫!

傅山先生手稿所记羽化之地为卧虎山而非龙山,其实卧虎山即龙山,只是不同时代对于卧虎山、龙山与悬瓮山的称谓多有重叠而已。由此可见,宋德芳羽化之地就在龙山第三号窟。

明清之际,傅山先生曾拟将宋德芳题壁诗与《雨淋淋》词勒之于石,可惜遭逢甲申之乱后改朝换代,拟刻诗文终未能成事,也成为一大遗憾。而今,傅山先生《披云子诗词》手稿犹在,若能将其镌刻于龙山第三窟石洞,或刻之碑石立于窟外,既可刻石为证,也实现了傅山先生的夙愿,还是一件于文物保护传承、文化传播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傅山先生曾出家为道,对于道教文化的研究自不待言,将傅山先生《披云子诗词》手稿刻之碑石,正当其时!


并州新闻 郝岳才

相关文章

2025-04-13 21:42:00
2025-04-10 20:07:00
2025-04-08 08:38:00
2025-04-07 09:33:00
2025-04-07 0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