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失守60美元关口,创四年来新低:增产与关税的双重冲击
2025年4月,国际油价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震荡,跌至四年来的最低点。截至4月9日,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关口,报57.2美元/桶,较4月3日下跌了20.2%;英国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从4月3日的约74美元/桶,跌至60.4美元/桶,跌幅超过19%。这一轮跌势不仅中断了今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的上涨态势,更使WTI和布伦特油价双双跌至2021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次油价暴跌的背后,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是美国关税新政对全球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超预期增产。
首先,美国关税新政的出台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础关税,并对部分国家额外征收更高税率。这一政策不仅推高了全球贸易成本,还加剧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是抑制了终端需求,尤其是汽油消费和炼厂加工原油的需求,从而从下游倒逼上游减产,导致原油价格下跌。此外,关税政策还减少了贸易量,降低了海运、航空、陆运等领域的石油需求,进一步施压油价。
其次,“欧佩克+”的超预期增产加剧了市场供应过剩的压力。4月3日,“欧佩克+”宣布将5月原油产量增加41.1万桶/日,这一增产量远高于此前计划的13.5万桶/日,相当于原计划的三倍还多。沙特、俄罗斯等产油大国的加速产能释放,直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进一步打压了油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关税政策对全球原油需求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对中国原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和欧洲地区,合计占比约七成,且近年来中国自亚洲等地的原油进口量明显提升。因此,在贸易争端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原油贸易所受影响较小。
展望未来,短期内国际油价仍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然而,原油本身具备一定的需求刚性和粘性,在消化完对需求的悲观预期后,供给侧将继续主导油价波动。尽管“欧佩克+”宣布了超预期的增产计划,但其也强调将根据市场条件调整增产实施进程。如果油价下行压力持续,沙特等产油国可能会迅速采取行动,以避免财政收支平衡水平与当前油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总体而言,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关税政策与增产计划双重冲击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油价的未来走势仍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