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唱响红旗渠精神的劳动赞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1:35:00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恰逢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60多年前,河南林县10万名劳动者不畏艰险、斗志昂扬,靠双手和苦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人工天河”,创造了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光阴流转,赞歌嘹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时代不同,使命任务发生变化,但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今天,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奋斗谱写时代新篇。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劳动改变命运——“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当年的林县,现在的林州,位于太行山腹地。

红旗渠纪念馆内,一个被取水绳磨出条条深沟的大井盖,诉说着林县人吃水的艰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为了生存,林县人不得不翻山越岭,远道取水。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县里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人们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决心书、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指挥部。

游客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23年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10年间,10万劳动者集结,削平1250座山头,开辟211个隧洞,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

6位劳动者齐上阵,肌肉紧绷充满力量,手抬棍撬一块巨石……纪念馆一座雕塑呈现了当年修渠的火热劳动场景。

“我是当时红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只有13岁。”今年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说。

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2025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太行山上的石头硬度极大,有的地方,钢钎竖在上面,几锤砸下去,只留下几个白点。在青年洞施工段,施工队几经周折,从洛阳借来一部风钻机,但只钻了0.3米,就坏掉了40多个钻头。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林县人民劈山太行侧。

顶酷暑、战严寒,住石崖、宿山洞,粮食不足时甚至挖野菜、捞水草、摘树叶……因为长期的饥饿劳累和营养缺乏,很多人患上了严重的浮肿病,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在施工一线。

纪念馆里,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81名牺牲者中,有民工,有干部。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

牺牲者名单中,张买江父亲赫然在列。“红旗渠开工不久,父亲被飞石击中头部。”张买江说,母亲把自己送上修渠工地,嘱托他完成父亲未尽的遗愿,把修渠进行到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不认命、不服输,方可改变命运。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汩汩渠水抹平了林县人民心头的苦痛。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全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

60年来,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阳耳庄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一甲子过去,红旗渠从未断流,不仅浇灌田地,更浇灌林州人一身的干劲与拼劲。

林州人干什么事,都爱与修红旗渠比对一下,常说“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黄华镇庙荒村村支书郁林英一上任,就提出“要让庙荒人仰着脸出门”。靠着红旗渠,搞乡村旅游是一条出路,说干就干,启动整村改造。

村子刚改造出模样,郁林英被查出癌症。“留个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这事完篇。”郁林英又支棱了起来,干得更拼命。

如今,庙荒村获评3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去年客流量达到约20万人次。

60年间渠水奔涌,冲开的是太行天险,跨越的是发展关山。

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4年经济增速达6.7%……在拼搏与奋斗中,山多地瘠、资源匮乏的林州得以一次次改变命运、一次次创造辉煌。

劳动造福子孙——“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39岁的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魏凤霞心潮澎湃。这一天,她接受党和国家的表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的一员。

“我的爷爷是修红旗渠的,我的爸爸补过红旗渠,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红旗渠精神的故事。”魏凤霞说。

光远新材成立时,魏凤霞成为第一批员工。在这里,红旗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发展最大的动力。”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这样说。

这是2025年3月12日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拍摄的电子玻纤。新华社记者 刘振坤 摄

10多年前,李志伟进入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梦想打造领域内世界级企业。正当公司高歌猛进、上市近在眼前时,遇上行业发展低谷期。光远新材出现亏损,上市中止,处境艰难。

困境之下,公司创新投入没有停。“那时烧钱啊,有点烧得快顶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伟咬牙硬顶。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突飞猛进,光远新材新研发的低介电产品迎来热销,一举扭亏为盈。今年,企业新点火3条生产线,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

一条红旗渠,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2025年4月5日,学生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开展研学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梓骅摄)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张学义,“渠三代”,现任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

“在渠上一天,我就要看好、护好、管好渠一天。”时间在祖孙三代接力间流淌,张学义心中的护渠信念坚定如初。

据统计,红旗渠的渠系总长达到1525.6公里,建有水库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长藤结瓜”灌溉体系。近年来,水利部门巩固骨干渠系、完善计量设备,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

这是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60年光阴流转,漾漾渠水,造福了一代代林州人,也见证了改天换地的豪迈脚步,激励着更多的林州儿女在新征程上奋发作为。

1997年出生的“渠四代”李媛,现在任教于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学员授过课。

授课过程中,不止一个人问她:放到现在,我们还能修成红旗渠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李媛说,前辈艰苦奋斗为当代青年创造了安逸的环境,当代青年同样要在新时代用艰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每个人都可以修建属于自己的那条‘红旗渠’”。

劳动创造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今天,仰望太行山东麓的悬崖绝壁,人们依稀还能看到当年林县人用钢钎凿出的300多处“炮眼”,无声诉说着60年前劳动者自力更生的恢宏篇章。

60年,一甲子,红旗渠走向未来。

现在,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已上线运行,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从人工管理到智慧管控。数字孪生系统全部投用后,红旗渠用水申请时长将由2天缩短至2小时,每万亩灌溉面积只需2名专管人员,灌区管理手段更为先进,运行维护更加高效。

未来,要靠劳动与奋斗创造。

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支架总装车间进行安装调试作业(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红旗渠畔,从农村铁匠铺起家,凤宝特钢历经艰难困苦,现在发展成为全球产销量排名靠前的无缝钢管企业。

然而,前些年,行业整体下行,公司前景暗淡。

“不认命、不服输,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上马了新机组,填补小口径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世界空白。”公司总经理李静敏说,公司产品成功升级,还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成效,去面对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老一辈‘修渠人’?”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不时自问。

作为红旗渠的故乡,修渠十年,林州培育了无数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建筑业让林州人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也为林州赢来了“中国建筑之乡”的美誉。

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质量第一,负责到底。不管工程大小,你都不能坏了红旗渠的名声!”从瓦匠创业起家的林州恒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永亮至今仍然记得30年前外出务工时父亲对他的叮嘱。

父亲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工匠之一,郭永亮从小就常听父亲念叨修渠时的故事。“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口号,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在无数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

经过多年发展,林州以“三个60%”总结建筑业的贡献: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工作,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

今年清明假日期间,红旗渠畔人流如织,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成功首演,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震撼的声光电效果、精彩绝伦的舞蹈编排、动人的剧情演绎,生动再现了当年十万人民战太行的壮丽场景。

2025年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附近游玩。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我们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体验,就是为了能看好渠、用好渠、讲好红旗渠故事。”红旗渠风景区总经理林永艺说,近些年来,红旗渠景区的游客人数年均增长超过20%,2024年突破了190万人次。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实干开创美好未来,用奋斗创造别样精彩。这正是红旗渠精神永不褪色的真实写照。

战天斗地创奇迹,今朝砥砺再出发。

红旗渠精神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时代的航标,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相关文章

2025-05-01 07:23:00
2025-05-01 01:35:00
2025-05-01 01:17:00
2025-05-01 00:04:00
2025-04-30 17: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