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如何避免三河禁色风波重现?答案在通报里
城市治理,法治先行,只有知敬畏、守边界,促善治、顺民心,才能更好助发展
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风波有了最新进展。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从处理结果看,力度不可谓不大。特别是提出“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更是直面舆论关切,值得赞赏。
此次处理果断有力,但也并非终点。很多网友大呼解气的同时,也提出“如何避免三河禁色风波重现”?答案就在通报里,即健全长效机制。
如何健全长效机制?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规范权力运行。
据报道,人民网记者从三河市相关部门获取的一份《相关问题说明》显示,3月以来,三河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破损严重、掉色明显等影响市容市貌的牌匾进行优化调整。
应该说,整治城乡环境、优化市容市貌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并不合理合规合法,相关人员所谓的“红色代表火,让人亢奋;蓝色太俗”更是经不起推敲。
明眼人一看就荒谬的事,为何仍要实施?关乎商铺的切身利益,在实施之前有无问计于民,倾听群众的意见?商户不满,群众生怨,为何不管不顾仍要强推?
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招牌禁色”风波,暴露出多重问题。比如,决策前忽略民意,实施时无视质疑。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防止主要领导干部“一言堂”,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有效遏制乱拍脑袋的现象。
同时,让依法行政落到实处,确保权力行使不能恣意、任性。具体而言,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其二,及时直面关切。三河市处理此事的另一个争议点,就是自风波曝出至本次处理之前始终未有官方正式回应。事涉公共利益,沉默不是金,一味回避、遮掩,只会适得其反。
国办曾发文指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招牌禁色”风波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巨大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仍无动于衷,导致舆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严格落实“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何至于此?
毋庸讳言,跟商铺招牌过不去的事时有发生,如何避免三河禁色风波重现,关键在于守住权力边界,切勿任性妄为。城市治理,法治先行,只有知敬畏、守边界,促善治、顺民心,才能更好助发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欧阳剑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