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眼问法】“检察蓝”修复信用,企业轻装上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8:48:00    

“感谢检察院的监督,我们终于摘掉了‘老赖’的帽子!”某路桥公司负责人站在繁忙的工地上,望着往来穿梭的工人,由衷感慨。

就在数月前,一道无形的“信用枷锁”几乎将这家企业拖入深渊,如今在纳雍县人民检察院的精准发力下,企业重获新生,贷款通道重启,200余名工人重返岗位,项目最终在今年6月顺利完工。这场关乎企业存亡的“信用保卫战”背后,是一场由法律监督书写的暖心救赎。

去年夏天,对于该路桥公司而言,无疑是凛冬。因未能及时支付113名农民工162万余元工资,纳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法亮出“红牌”——《责令改正指令书》与《行政处理决定书》。虽经多方筹措支付了部分款项,仍有54万余元欠薪心有余而力不足。2024年7月,人社部门申请强制执行,最终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将该公司打入信用黑名单,限制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录入终本案件库。沉重的信用惩戒,瞬间卡住了企业的咽喉。

2024年11月,该公司倾尽全力,终于结清所有欠薪。然而,阴霾并未散去。直至今年4月,法院系统内,公司的“未履行”状态依旧赫然在目。这枚悬而未落的“失信”标签,如同一道无形屏障,让该公司在融资、投标等关键环节寸步难行,商业信誉严重受损,经营步履维艰。

“企业信用就是真金白银的无形资产!”纳雍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敏锐捕捉到这一线索。检察官迅速行动,调卷核查,根据最高法规定,义务履行完毕,法院应在3日内屏蔽相关终本信息!企业明明早已结清所有欠薪,为何在系统里仍是“戴罪之身”?法院执行环节存在明显疏漏。

问题明确,监督必须精准到位。纳雍县人民检察院果断向同级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未及时屏蔽信息,实质损害了企业合法权益,建议立即纠错,并排查整改类似情形。

法院高度重视,火速行动,第一时间屏蔽了该公司的终本信息,并对近三年所有终本案件展开专项“大扫除”。更关键的是,一项“执行完毕案件信息动态清理”机制应运而生,力求杜绝“案结信未清”的尴尬再现。

据悉,今后纳雍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加强对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剑指“执行不规范”“惩戒超期限”等顽疾,以法治力量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强检察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华 王丹灵

编辑 涂涌

二审 刘娟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

2025-07-09 18:48:00
2025-07-08 11:46:00
2025-07-08 02:04:00
2025-07-05 11:22:00
2025-07-04 1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