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按需哺乳,你做对了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5:34:00    

每一位新手妈妈都曾在深夜的灯光下,面对怀中啼哭的宝宝陷入困惑:“他真的吃饱了吗?”从宝宝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喂养便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亲密的对话。新手妈妈既担心营养不足,又害怕过度喂养。按需哺乳就变成了一门她们迫切需要掌握的课程。



按需哺乳≠随时喂


按需哺乳是根据宝宝和母亲的需求进行的哺乳方式,当宝宝感到饥饿或口渴,或者母亲感到胀奶时,都应进行哺乳。这种方式没有固定的喂奶次数和时间限制。然而,按需哺乳并不等同于宝宝一哭就喂。家长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和方法,可能导致孩子喂养不足或过度。


喂养不足可能会导致孩子体重偏低、生长缓慢,还可能引起消瘦。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对孩子的全身多个系统造成影响,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免疫力减弱和反复感染等。


过度喂养则容易导致孩子超重、肥胖,这种状况有可能持续到儿童期甚至成年期,从而增加成年后患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因此,妈妈应坚持按需哺乳,鼓励夜间哺乳,可促进乳汁分泌。当母乳不足时,更应增加喂奶的次数。


观察孩子发出的饥饿信号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饿了?虽然小宝宝不会说话,但是他的一些小动作、小表情一直在给妈妈传递着饥饿的信号。


喂养信号可分为三个阶段。


“妈妈,我有点饿。” 孩子张开嘴巴,舌头伸出舔嘴唇,头部左右转动(觅食反射),吸吮手指、拳头或衣物。此时孩子状态较平静,妈妈应给他喂奶。


“我真的饿了。” 孩子身体大幅度扭动、手脚挥舞,发出短促的“吭吭”声或烦躁哼唧,试图抓抱妈妈。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尽快给孩子喂奶,以免孩子进入哭闹阶段。


“妈妈,我特别饿。” 孩子反应剧烈,哭声高亢且持续、全身紧绷、背部弓起,拒绝吃奶。到了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先对孩子进行安抚,随后再喂奶。


观察孩子发出的饱腹信号


小宝宝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饱腹感,但他们会通过身体反应、情绪变化和生理指标传递饥饿信号。


吞咽声与吃奶时间 母乳喂养时,每吮2~3次可听到孩子清晰的吞咽声,哺乳后乳房变软,喂奶持续约20分钟,孩子基本可以吃饱。若吮吸频率低、吞咽声少,或吃奶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可能因奶量不足导致未吃饱。


满足感与情绪稳定 宝宝吃饱后会表现出明显的满足感,例如停止吮吸、表情放松甚至微笑,或吃完后安静入睡。


大小便次数与性状 小便每天6~9次,尿液呈淡黄色。吃母乳的宝宝排金黄色软便,每天2~4次。


体重增长符合标准 0~3月龄宝宝每周增重150~300克;3~6月龄宝宝每周增重100~200克;6月龄以上的宝宝每周增重50~80克。


注意: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不应超过出生体重的10%,4天后体重开始回升,7~10天恢复到出生水平。


留意孩子吃奶的需求量


婴儿母乳喂养的需求量因年龄、体重、生长速度和个体差异而异。


建议6月龄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不需要额外给水及其他任何液体和固体食物。1月龄内的宝宝,通常每天需哺乳8~12次;1~3月龄宝宝每天哺乳7~9次;4~6月龄宝宝每天哺乳6~8次。


夜奶对维持奶量和满足宝宝需求至关重要,尤其在产后前6个月,夜间催乳素分泌旺盛,频繁哺乳有助于刺激乳汁分泌,维持母乳量。0~3月龄的宝宝夜奶需求最高,通常需 2~3次夜间喂养;4~6月龄的宝宝夜奶次数可能减少至1~2次;部分6月龄以上的宝宝可逐渐断夜奶,但个体差异大,应根据宝宝需求调整。


写在最后:母乳喂养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并行的生命对话。学会识别宝宝发出的饥饿饱腹信号,了解喂养需求量的动态变化,是妈妈与宝宝建立默契的重要起点。用科学的认知化解喂养焦虑,让科学的支持体系为这份天然的哺育关系保驾护航,母乳喂养自然会成为母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旅程。愿每位母亲都能在哺乳时光中,既收获宝宝健康成长带来的安心,也珍藏下这份肌肤相亲的温暖记忆。


图片

山西白求恩医院妇产科 牛霞霞

编辑:刘洋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图片

相关文章

2025-05-22 15:34:00
2025-05-20 09:23:00
2025-05-11 17:03:00
2025-05-11 15:11:00
2025-05-06 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