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家上市银行年度分红超5000亿
A股上市银行进入现金分红高峰期,7月7日,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已有35家银行落地2024年度末期利润分配方案,叠加已实施的2024年度中期分红,银行年度分红总额已达5092.34亿元,其中约七成上市银行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超20%。更有11家银行分红比例突破30%大关,展现出稳定且强劲的股东回报能力。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的股息率优势愈发凸显,吸引着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目光。分析人士建议,应全面评估银行的基本面情况,避免单纯依赖股息率作出投资决定。

国有大行是分红“主力军”
A股上市银行进入现金分红高峰期。7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公告梳理发现,42家上市银行中,有35家银行已公布2024年权益分派实施方案,叠加已实施的2024年中期分红,Wind数据显示,银行年度分红总额已达5092.34亿元;另有7家银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等待正式落地。
以派息日计算,截至目前,除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4家国有大行之外,已有包括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在内的4家股份行以及18家城农商行共计26家银行实施年度分红,合计派息金额高达3035.47亿元。
国有大行依旧是分红“主力军”,以绝对优势占据分红榜前列。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两家国有大行2024年度累计分红总额均突破700亿元。其中,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的分红金额拔得头筹,较上年同期微增0.75%;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分红713.6亿元,同比增长2.54%。
股份行层面,兴业银行分派年度现金总额224.33亿元,为目前股份行中已派发的最大“现金红包”银行,较上年同期增长3.83%;其他几家股份行的分红情况各有不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分别派发现金117.99亿元、64.46亿元、42.84亿元。
城商行和农商行则通过提升分红频率,进一步提高股东回报水平。截至目前,18家城农商行中,超半数已实施2024年中、年末“双轮”分红,带动年度分红金额显著增长。上海银行年中分红39.78亿元,年末分红31.25亿元,全年累计分红71.03亿元,登顶城农商行榜首;南京银行、上海农商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分红金额均超30亿元。
除了已实施派息的银行之外,另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西安银行、郑州银行、青农商行9家银行拟分派的“现金红包”将于未来一周内陆续到账。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尚处实施阶段时,不少银行已纷纷布局2025年中期分红规划。其中,上海农商行在近期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的议案;而常熟农商行则于6月30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定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据该行披露,此次中期分红安排旨在贯彻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提升现金分红水平、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投资者回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振长期持股信心。
“银行的密集分红,本质上是行业基本面与政策导向共振的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分析称,这一现象主要释放出三重积极信号:一是银行业经营基本面稳健,盈利足以支撑持续分红,经济复苏背景下金融机构风险可控;二是银行作为国企及行业龙头,积极响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导向,让长期投资者获得可预期的现金流回报,切实提升市场参与获得感;三是在当前利率环境下,银行通过分红向公众展示公司稳健的经营业绩,给投资者信心。付一夫强调,在政策引导与行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高频、高分红或将成为银行业的新常态。
11家银行分红比例突破30%
从分红比例上来看,A股上市银行分红力度持续强化,约七成银行分红比例超20%,另有招商银行、上海农商行、苏州银行、上海银行、厦门银行等11家银行分红比例突破30%,招商银行以33.99%的分红比例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不仅整体分红比例呈现向上趋势,部分银行的分红增幅和稳定性也尤为亮眼。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包括西安银行、上海农商行、中信银行、张家港农商行、青岛农商行、无锡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分红比例同比抬升。其中,西安银行分红比例从2023年的10.11%跃升至2024年的17.37%,增幅达7.26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苏州银行、厦门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农商行、重庆农商行等10家银行连续两年维持30%以上的分红比例,形成稳定的“分红机制”。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为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常态化分红机制,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证监会此前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提到,进一步明确鼓励现金分红导向,推动提高分红水平;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引导形成中期分红习惯,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
对于银行现金分红比例是否存在最优水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银行的分红比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以及发展战略等。一般来说,较高的分红比例反映出银行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充足的资本储备,同时也表明其对未来增长的信心。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将提升投资者回报纳入核心经营策略,以连续提升分红比例的实际行动强化股东价值。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兴业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该行2019—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从24.59%逐年提升至30.73%,六年间累计增幅达6.14个百分点;中信银行2024年拟现金分红194.55亿元(含中期分红),连续六年实现分红金额增长,分红比例提升至30.5%。
“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比例在投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率。不过,过高的分红比例也可能意味着银行扩大业务规模或进行战略投资的空间有限。”余丰慧说道。
勿单纯依赖股息率决策
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角度来看,在当前银行存款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仍具吸引力。
Wind数据显示,以7月7日最新收盘日计算,近12个月内,42家A股上市银行中,约半数银行股息率超4%,其中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股息率分别达到6.58%、6.24%、6.08%;工商银行、兰州银行、中信银行等股息率均超过5%。
而银行股的持续上涨,进一步为高股息率水平提供了支撑。具体到盘面,7月4日,银行板块再创新高,当日板块内个股集体发力,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纷纷突破历史高点,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苏州银行等则创多年新高。7月7日,银行股冲高后回落,截至收盘,42只银行股中,有28只上涨。
而对照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情况来看,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经历了多轮下调后,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跌破2%大关,正式迈入“1”时代,连带银行大额存单、通知存款等曾被视为“高息”的产品也纷纷失去利率优势,低风险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则介于2.5%—3%左右。当前多数银行股股息率已显著高于银行存款及理财产品收益水平。
对于投资者而言,究竟是持有银行个股更优,还是选择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更合适?业内人士表示,若银行股股价稳定,买入银行股以获取股息率回报确实是一种投资策略,但需注意其与固收类产品的本质差异以及股价波动可能导致“负回报”风险,投资者需依自身风险偏好和产品属性决策。
“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及货币政策趋于稳定,银行板块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走势。”余丰慧表示,高股息率为银行股提供了支撑,吸引了大量寻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投资者在关注银行股高股息率的同时也需警惕潜在风险,如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进而影响银行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此外,利率变动也会对银行净息差产生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股息分配。因此,投资者应全面评估银行的基本面情况,避免单纯依赖股息率作出投资决定。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实习记者 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