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昌:屋尽其用 闲置农房变“香饽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5:46:00    

农房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一些农房开始闲置。为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积极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整合各方面资金、人力,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好实事,将沉睡的闲置资源变为民生服务降本增效的“源头活水”。

在盘活利用好闲置农房的探索实践中,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摸排梳理“可租赁、可利用、可拆除”三类闲置农房,将废弃农房焕新为飘香咖啡馆、闲置粮仓变成“灵感书屋”,把危旧建筑拆除后打造出“白鹭农场”民宿,让“沉睡的资产”转化为农民增收、提振消费的“黄金屋”。

湖陂村位于距南昌主城区40分钟车程的青岚湖与抚河交汇处,这里曾经是一个沉寂的村庄,村里四分之一房屋空置,只留下留守老人与破败老屋。为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新产业,2023年以来,塔城乡积极实施以招引“新村民”、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为核心的“三新计划”。同时,湖陂村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湿地景观,在政府协助下精心规划了“水岚十景”,打响了江西“阿勒泰”的名号,吸引着游客慕名前来。

“为了留住人,我们修村道、治河道、美化村庄,完善网络、物流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重新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了3条精品线路,只为全方面展现我们乡村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湖陂村党支部书记祝忠辉介绍,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村民参与”模式,该村系统推进闲置资产收储流转,完成了28栋老旧房屋的腾退确权,拆除危旧建筑36处,为新农村发展腾出空间。

很快,设计师、花艺师、新农人、传媒人等一批新职业人纷至沓来,将老屋改造为民宿、咖啡店、工作室等,成为湖陂村的“新村民”“新创客”“主理人”,催生了民宿、餐饮、研学、文创等新业态。

彭白玲是湖陂村完成改造后第一位来到这里的返乡创业青年。在城市中长大的她,对乡村的最初记忆便是爷爷的家乡湖陂村。行走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中,她不时会怀念童年时奔跑过的绿色田野。看着湖陂村日新月异,“去乡村干一番事业”的声音,在她心中不断翻涌。带着一股冲劲,2020年,彭白玲辞去城市工作,将爷爷的老宅改造成村里的首家民宿“白岛合宅”。

在湖陂村,每一栋蝶变重生的闲置农房都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范本。参与改造闲置农房的过程中,建筑师陈松被湖陂村深深吸引,带着妻子一起来到村里,租下一栋房屋,开了间建筑设计工作室。不久后,他又租下一座废弃养殖场,将鸡舍改造成一栋三进院的大宅子,经营餐饮、民宿、文创等生意。村里,和陈松一样租下多栋房屋的新村民有不少,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退休的亲友也来到这里租房创业,开启“人生第二春”。

目前,湖陂村已吸引26户新村民入驻,曾经闲置的房屋在他们的经营下变成“鹦鹉乐园”“蚯蚓学堂”“灵感书屋”等乡创空间,让咖啡、花艺、研学等新业态在田野中生根发芽。“去年,村集体收入达70万元,全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较2016年激增14倍,今年端午假期单日游客更是超过5000人。”祝忠辉说,该村还创新“积分制”管理,吸引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形成“老表+村漂”共治新格局,村民义务投工2000余人次。

如今,湖陂村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已形成“一片二园三基地”多元业态:万亩订单水稻示范片种植粮食;玉明生态园、鑫茂蔬菜园发展采摘经济;新村民乡创基地、鹭岛露营基地、乡野共享基地则通过“共享厨房”“共享果园”等模式,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村集体还通过参股龙头企业、出租乡创空间、引入第三方运营等方式,让资源变成收益。

湖陂村的变迁,正是得益于我市“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据了解,我市目前共完成1060个“两类村”环境整治,有效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今年上半年,我市精准实施多项惠农政策,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115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62亿元,村均收入突破66.1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稳居全省前列。未来,越来越多的闲置农房将在南昌蝶变为承载诗意生活与新业态的“目的地”,反向虹吸城市人才,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相关文章

2025-08-15 15:46:00
2025-08-11 09:34:00
2025-07-28 10:02:00
2025-07-24 11:32:00
2025-07-23 18:14:00